新生兒照護圖解大全:喝ㄋㄟㄋㄟ&拍嗝嗝
2013-04-09 媽媽寶寶雜誌
作者:作者:文/郭盈秀‧李藹芬‧實習生鄭子珩 採訪諮詢/時尚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伍竹彥‧馬偕醫院小兒急救加護醫學科主治醫師宋聿翔‧聖康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心‧馬偕醫院台東分院新生兒科醫師林佳瑩(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)
新手爸媽必讀
洗香香‧清五官‧換布布‧想抱抱‧喝ㄋㄟㄋㄟ‧拍嗝嗝‧睡ㄍㄠˇ ㄍㄠˊ
迎接新生命誕生的喜悅之後,接踵而來的就是繁瑣的照護細節;新手爸媽總是小心翼翼,深怕不注意而使寶寶受傷。本期從清潔、餵奶、睡覺、換尿布……等常見生活照護切入,希望能提供新手爸媽循序漸進的幫助,而不至於一開始就手忙腳亂。
 

 

【食之大事‧喝ㄋㄟㄋㄟ】

在寶寶的成長歷程中,喝ㄋㄟㄋㄟ絕對是頭條大事!為了讓寶寶可以順利喝ㄋㄟㄋㄟ,聖康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心提醒,產後請把握「產檯立即哺餵」,讓寶寶在出生後的關鍵時刻,學習如何吸吮乳房,做好喝ㄋㄟㄋㄟ的準備。

從動作確認需求

雖然吃是寶寶的本能,當他餓了自然想喝奶,但伍竹彥執行長指出,「寶寶想喝奶時會出現一連串的動作,最後,才是用哭聲表達,但不要等到寶寶哭了才餵」,她請媽媽觀察寶寶:

1.小嘴會張啊張的,好像想要吃東西的樣子。

2.不斷地吐舌,要舔東西的樣子。

3.頭動來動去,像在找東西似的。

4.如果原本是在睡覺的寶寶,會想努力地撐起並挺直身體。

5.放聲大哭,聲調如鋸子一般(急促中帶有規律)哇~哇~哇~。

伍竹彥執行長說,「媽媽最好在第二個到第三個動作之間,就能讓寶寶喝到奶」,若是媽媽還不太能確定寶寶的意向,請用食指輕輕點寶寶的人中(靠近唇部的地方),測試「飢餓反應」,如果他的嘴巴有追著媽媽的手,代表「他真的餓了」。

餵奶前,若寶寶有用包巾包著,伍竹彥執行長請媽媽稍微解開包巾,「避免包太緊而昏昏欲睡,讓寶寶處於清醒狀態才能專心喝奶」。

喝飽與否的觀察指標

特別是親餵的寶寶因看不到具體的「西西數」,很容易讓媽媽對寶寶喝了多少奶量產生疑問。在此提供簡單的觀察指標「寶寶是否喝到足夠的奶水」:

觀察指標1 看動作

伍竹彥執行長指出,「親餵的寶寶喝飽了,嘴巴會自然鬆開,而且呈現一副滿足的表情」。如果不放心,再試一試寶寶的「飢餓反應」為何?

觀察指標2 看大小便

黃立心醫師表示,可觀察寶寶每天的大小便狀況:

˙大便:母乳寶寶一天有好幾次的便便,可能一邊喝一邊排便;前幾天因為解胎便,所以,顏色是墨綠色,之後則是金黃色水樣便。但出生後三、四天若還是墨綠色或沒有排便,代表寶寶「喝不夠」。

˙小便:出生後的前五天,每多一天要多加一片尿布;五天後,每天約換上六片至八片的尿布,換下的尿布要有重量感、尿液顏色清淡。當然,如果是流汗較多的夏天,換尿布次數可能會些許減少。

Step by step‧親餵

1.把寶寶擺好位置(圖片採「搖籃式」,從媽媽的角度看過去,只見到寶寶一隻耳朵;半個鼻子,但看不到鼻孔;看不到嘴角,只看到鼓動的臉頰),媽媽也要讓腰背有所支撐以保持舒服的姿勢。

2.觀察寶寶吸吮狀況:嘴巴完全含住乳房,下唇含住的部分比上唇多,臉頰(顳顎關節)規則的律動,表示正一口一口喝ㄋㄟㄋㄟ,當下,媽媽還可聽見吞嚥的聲音。

3.約吃5分鐘後,先暫停哺餵,把寶寶抱起來進行拍嗝,兩個循環後(詳細內容請見「拍嗝嗝」),再繼續餵奶。

4.換另外一邊繼續吃。如果奶量充足,可繼續吸同一邊乳房;如果奶量不夠,就換另一邊吃,以刺激乳汁的分泌。正確哺乳後,媽媽的乳房會漸漸變得柔軟。若乳汁分泌已達供需平衡,建議媽媽不必把乳汁完全擠出。

Tips:幫助乳汁排出的方法

伍竹彥執行長指出,在哺餵時,媽媽可抓著寶寶的手輕輕壓住乳房的周圍,此舉有助乳汁排出。或是摸到乳房哪兒有硬塊時,就讓寶寶的下巴對著硬塊處。

黃立心醫師建議,媽媽可讓寶寶以各種哺餵姿勢吸奶,這樣較不會有乳汁塞住的問題。

Step by step‧瓶餵

1.確認奶瓶已用蒸氣或煮沸的方式消毒過;奶瓶蓋不要扭太緊,好讓空氣可進入排氣孔,利於寶寶喝奶時保持順暢。媽媽的雙腿應採一腳高、一腳低的方式(讓寶寶處於頭高腳低的餵姿)坐著。

2.可先用奶嘴點一下寶寶的人中,再把奶瓶放入嘴巴,調整奶瓶位置,讓奶瓶與嘴巴呈90度。

3.確認寶寶是否含住奶瓶?寶寶的嘴唇應該是上下唇皆外翻。每喝30~40c.c.

後拍嗝一次。 

4.吃一吃,須再次調整奶瓶位置。媽媽握奶瓶不要太用力,方便配合寶寶的吸吮狀況適時轉動奶瓶;若寶寶停止喝奶的話,可用指頭輕輕敲奶瓶,提醒寶寶「專心喝」。

【胃口大事‧拍嗝嗝】

從人體生理構造來看,由於食道(口)和氣管(鼻)在咽喉部相通,吃東西時,空氣也會跟著進入體內;對寶寶來說,呼吸的時候,乳汁也可能跟著被吸進去。而寶寶的器官尚未成熟,消化系統的蠕動較慢,影響到排氣,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幫忙拍打嗝的主因。

拍嗝時機:喝奶前、中、後

拍嗝次數,不限一次;拍嗝時間,也不僅僅在喝完奶而已。伍竹彥執行長建議,在喝奶前(也算是上一次喝奶後),可幫寶寶拍一次嗝,不但先排出氣體以清出胃的容量,也能讓寶寶更清醒,喝奶的效率會更高。

其次,邊喝奶時,也會吸進一些空氣;因此,可能會發生喝不夠奶量就停下來,或喝奶喝到睡著;其實這都可能只是喝到不餓的狀態而已。伍竹彥執行長建議,每一次親餵5~6分鐘或瓶餵30~40c.c.左右,就要先停下來,幫寶寶拍嗝,除了排出空氣,也能再叫醒寶寶;然後繼續餵奶。等到當次的奶量喝完後,再幫寶寶拍一次嗝即可。通常拍完嗝後,寶寶如不想繼續喝奶,代表已經喝飽。

一般來說,拍嗝包含拍背10~20下,再用掌緣與掌心順背,直到氣體排出,整個過程約歷時1分鐘,為一個循環動作;每次拍嗝,做兩個循環動作即可。

未確實拍出嗝‧小心惡性循環

如果每一次都沒有幫寶寶排出嗝氣,可能會發生下列狀況:寶寶因飢餓而哭泣,吞入空氣;媽媽直接餵奶,但因為胃裡有空氣,寶寶一下子就飽了不吃;由於喝奶量偏少,一下子就消化完,寶寶又餓,便再度哭起來;如果餵完奶就直接讓寶寶躺下,胃裡的空氣因而擠壓到較靠近食道和胃交界的乳汁,因而溢奶;寶寶本來喝的奶量就少,於是可吸收的又變少,更容易餓。

宋聿翔醫師表示,長期下來,會陷入惡性循環中,寶寶吸收變差、體重下降且偏離生長曲線,較嚴重者會導致尿量減少、尿液帶點粉紅,甚至脫水。

 

Step by step‧拍嗝(一個循環動作)

1.寶寶喝奶前或喝奶後,媽媽先將寶寶輕輕抱起。

2.抱穩寶寶,先坐在椅子上。椅背前方,最好能放上靠墊。

3.媽媽稍微往後傾約30度,正好靠在椅背墊上。

4.原先托住寶寶臀部的手,維持原來的位置不動;另一手掌拱成杯狀,帶點力道,輕拍背部,有助於集中消化系統的氣體。

5.然後,使用掌心的「安心肉」,放在寶寶的背部,依順時針方向畫圈,緩緩地順背,直到寶寶打出嗝來。

Check‧拍嗝小訣竅

1.手勢1:五指併攏,拱成杯狀,拍打在寶寶背上。

2.手勢2:手掌撐開,平貼在寶寶的背上,以滑動的方式畫圈順背。

3.施力部位:拍嗝時,必須要以掌心的「安心肉」來使力。

Tips:影響拍打嗝次數的因素

有時候,並非幫寶寶拍嗝,都能拍出聲來;宋聿翔醫師表示,如果寶寶的奶量有喝足,媽媽也採正確方式拍嗝,雖然無聲,但身體有稍微挺一下、抖一下,也可能是排出嗝氣的表現。然而,每個寶寶吞食空氣的狀況不同,連帶會影響到拍打嗝次數和程度,端仰賴父母多留意;否則因為空氣還殘留體內,導致奶量攝取不充足,自然也可能影響到營養吸收和成長發育。

1 哭泣

如果寶寶先前因為肚子餓而哇哇大哭,哭的動作會把大量空氣吸入體內而累積;喝少量奶後,就需要先拍嗝,才有助於寶寶喝奶更順暢。

2 含奶切面不合

如果寶寶含乳頭(或奶瓶奶嘴奶洞)時的密合度不夠(或尺寸不合),等於邊吸吮母乳(配方奶)、邊吸入空氣,將可能讓寶寶需要拍打嗝的次數增加。

3 抱姿影響

抱著寶寶時,記得要支持住頭和脖子,使其和身體呈直線,如此在拍打身體(背部)時,嗝氣才會依序從胃部、氣管到口腔排出,也能避免拍打的震動,導致頭過於晃動而受傷。

 

有時會打嗝打不停?

如果寶寶發生打嗝不止的狀況,可能是以下原因:剛喝奶完肚子太脹、不明原因吞入太多空氣、剛哭完等等,有時真正的主因難以確定。

從生理來看,此類打嗝與喝奶後產生的嗝(空氣從胃被排出),並不相同。宋聿翔醫師說明,這與寶寶橫膈膜的狀態有關;當橫膈膜受到刺激而突然收縮,會促使空氣被吸入體內,然後氣體會去撞擊聲帶,因而出現打嗝聲。所幸過一陣子,這種打嗝狀態大都會自動停止,對寶寶健康影響不大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環抱式安撫搖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